基。
东北未来二十几年不太见好,可谁知更远的未来咋样呢,振兴东北的号他也听过,来都来了,脆顺手撒几颗种,顺着形势长,也许能长撑天大树。
南易一歪,凑到天仙的耳边说:“一会看完节目给文琴打个电话,让她去搞三份奉天和滨城的县志,一份我要,两份给振赫,让他分别寄到策委和红豆那里,另外让振赫着手调查一辽省的钢企,国企和民企都要。”
“好的。”
“明天上午我不门,你去趟车行,买辆蓝鸟,我自己钱,再调两辆商务车过来,等车到了把弹还给垦集团。”
“明白。”
把缩了回来,南易继续看节目,脑也接着转,他的思绪从二人转又切换到知青文化。
伤痕文学从80年代初兴起,到80年代末已然式微,但是知青的影视剧却是很火,从1982年,第一知青剧《蹉跎岁月》,唤起了广大知青们的回忆;1984年,《今夜有暴风雪》播,其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让观众共鸣,引发了收视狂;1988年,《雪城》的播更是将知青这一题材推上了峰。
纵观80年代的知青剧,悲和苦难是它们的总基调,因为这时候知青时代尚未走远,电视剧的主创们大都是亲历者,他们深知乡代表着与城市生活告别,意味着亲的断裂、繁重的劳动,也意味着未完的学业和未知的前途。
所以他们急需回溯这段充满迷茫和伤痛的经历,与此同时,他们又拥有被时代选中的使命和自豪,以及对回城之后生活不如意的怨愤。
于是,悲渲染、苦难表达和英雄书写,这些看似矛盾的怀,在80年代的知青剧里糅合交,并行不悖。
比如《蹉跎岁月》中因成分问题屡遭打击,又屡次站起的主角柯碧舟便是苦难派的代表。
不过,虽说苦难是这个时代知青剧的底,但是当剧铺开,知青们乐观、敢于同命运斗争的神,又往往会让故事脱离苦难,将价值观升华,让观众看到隐藏在苦难背后的希望。
从90年代开始,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建设新农村政策的不断深,又一次深陷改革开放洪中的知青们迎来了全新的机遇,他们能更从容平和地回望过去,在记忆化功能的作用,他们把青比作诗,把乡看成青的一分,将的成就与自己曾经经历的苦难挂钩,建立隐形的因果关系。
农村能够磨练人的意志开始成为他们的共识,甚至他们开始怀念那段激燃烧的岁月。
于是这一时期的知青剧也迎合着时代的,将乡苦难背后的希望无限放大,从《年轮》这个剧名就能看丰沛的浪漫,剧也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叙述方式,将一切韧的品质赋予在主角上,通过主角与命运的斗争,力求让观众看见人的好和生活的希望。
说白了,90年代,大分回城知青的小日已经好过了,就说影视剧《血浪漫》中最悲的李奎勇,八十年代在京城开租,要是不摊上一个药罐的妈,他的小日能差的了?
仓廪实,神境界也就了,怨气消散了,人也变豁达了,不再抓着“受害者”的份不放,之前回过去战斗过的地方看看多是个人行为,现在变成了集行为,同个知青的知青相约着一起回去看看。